查看原文
其他

如何做好社群,让身价亿万的老板争相加入?

2017-02-25 lhc390 百衣百顺APP

吸粉、活粉、变现三步走,把握场景构建这个核心,才能掘金社群。

不是做不做,而是怎么做

影响力经济、粉丝、网红、达人、社群……16年开始,这一类词就开始频频刷屏,虽然不是很清楚,但感觉很厉害的样子。今天做个总结,详细的讲讲如何用这些词赚钱。不说赚大钱,赚个小二居室还是可以的。

这些年,两个关键词是中国零售行业的主基调:生产过剩、消费升级。随之也产生了两个大的创业机会:商品筛选、价值赋能。

因为生产过剩,以货为中心不灵光了。商家糟心,东西太多,卖不出去了。买家也糟心,东西太多,挑不过来啊。让消费者买到喜欢的东西成了零售行业的主要问题。更进一步,谁能让消费者用最少的时间、最便宜的价格、最好的购买体验买到最好的商品,谁就是最大赢家。

同样,因为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发展,新中产崛起,相当数量的中国人开始不为温饱发愁,不仅仅关注商品的实用功能,更关注商品的情感表达和价值标签,商品开始更多的承担体现个人品味和身份特征的功能。流量红利逐渐消失,靠差异化标签吸引共同特质的消费者成了大部分商家的选择。

互联网时代,信息繁杂,想吸引眼球难之又难,靠网红、达人、意见领袖聚拢粉丝形成社群,在相对“单纯”的、拥有大批共同特征的粉丝中间卖货也就成了比较好的思路。

想做成逻辑思维、二更的大有人在,但如何做成了所有人都在探讨的问题。



把大象放冰箱需要几步

想靠社群赚钱,总的来说就三步:吸粉、活粉、变现。逻辑很简单,重要的是如何在落地执行中把效果做好。

一、吸粉

所有想靠粉丝赚钱的人第一个头疼的问题就是没粉丝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。没有粉丝,你东西再好,你技巧再炫,没人看都是白搭。万事开头难。

这里我不讨论找大V、明星、网红带这个问题,万事从自己做起,自己硬才是真的硬。

现在已经不是早年社群刚起来的时候了,粉丝敏感度低,竞争小,自然流量也够分。现在想靠常规手段做大,即使你内容再好,也需要花很多的时间精力。这很明显不符合商业快速变现的规律。

所以第一步是一定要做爆款产品打响名头、吸引眼球。用传统行当的说法就是:亮相。

如何做爆款产品?

1、找好切入点,一定要能引起目标用户的强烈共鸣

现在的传播环境是很吊诡的,一方面信息泛滥,用户对新奇信息越来越不敏感,另一方面,用户遇到能引起共鸣的话题、活动时,又会爆发出难以想象的热情。

这里举个反例。

丢书活动是在伦敦很多的一个营销案例,但当照搬到中国后,却陷入了很尴尬的境地,尽管有大量明星参与,但还是没人买账,营销用的书籍也差不多都进了垃圾桶。为什么?因为没共鸣啊。丢书这个很文艺、很有格调的事情在伦敦是有基础的,伦敦人本身就习惯了在地铁上看报纸,对于看书这个事情,伦敦人也有这个悠闲的时间和心情,但在中国,地铁挤成什么样子大家知道,丢书?连丢的地方都没有。怎么玩儿?

何为共鸣?

找到一个能深入满足目标用户情感需求的点,构建一个真实、有细节的场景,立体式满足用户需求——情感寄托、价值表达、圈子归属,而非仅仅是功能性需求的满足,这样也就够了。

2、强传播性,设置好引爆时机、地点和人物

当然有凑巧爆火的现象级事件,但大部分需要策划、安排、资源投入。在现在这个媒体资源过剩、媒体资源商业化严重的时代,想靠自然爆火太难了。

比如16年爆火的虹桥一姐,如果没有袁成杰引爆,如果没有后续媒体的推波助澜以及明星、名人的跟风,虹桥一姐是不可能火到那个地步的。

如何选择时机、地点、人物?

顺势而为。网络环境高度自由化、随机化,没人能掌控舆论,

所谓成功营销,只是你说的、做的正好契合了用户的所思所想而已。

3、与营销目的强相关,能做好粉丝的承接工作

营销不是为了赔本赚吆喝,单纯的做火一个营销活动也没有什么商业价值。营销必须在一开始就带着强烈营销目的对标目标用户,并准备好承接工作。

一个反例。



“逃离北上广”高度契合了在北上广苦逼青年的心理,也刷起了一阵舆论风暴,但金主“航班管家”到头来却白忙活了一场。目标用户应该是北上广的白领,但有时间参加活动的却是学生、闲人居多;活动目的是为了宣传航班管家,但整个营销活动中,航班管家的存在感实在有点低。

这实在不是一个合格的商业营销案例。

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,这点用户也是很清楚的,文青发作把营销当情怀,也就没什么意思了。

二、活粉

吸引到粉丝,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,重要的还是能不能走下去,能不能走得好。必须通过运营保持粉丝活跃,不断提高粉丝忠诚度、不断训练粉丝购买意愿。

1、持续的价值供给

给我一个留下的理由。这是最基础、最简单的日常运营。你的社群必须是有意义的。像一些整天灌水的聊天群,没什么价值。罗振宇社群做的这么好了,还每天坚持60s语音,道理就在这。

2、场景共建

场景,是社群区别其他的核心。你必须与粉丝一起构建一个基于社群特质、粉丝意愿的场景,并在细节、真实性、成长性等方面不断优化,成为粉丝的“理想国”。

就像老高电商俱乐部,他的核心价值从来不是电商知识,而是在众多电商会员的努力下,搭建的一个全国最大的电商人脉网络。

3、设置社群门槛,封闭性与开放性并存

成功的社群必须是有门槛的、封闭的,一定要对粉丝进行筛选,这样才能提升粉丝的忠诚度、荣誉感,才能避免劣质粉丝伤害整个社群的体验,才能激励粉丝为社群提供价值。

同时社群必须是开放的,只有源源不断新鲜血液的加入,社群才能壮大,社群的生态才能更加完善。李毅吧也是因为开放性,因为粉丝的不断迭代,才能完成百度第一贴吧的壮举。

三、变现

明人不说暗话,大家做这么多不是为了玩儿的,没有收入的社群也只能是小众,永远做不大。变现,是所有社群运营者在思考、在探索的问题。我总结几个点:

1 、在培养足够的忠诚粉丝才能考虑变现,不能操之过急、竭泽而渔

不管是网络社群还是实体社群,约束力总是有限的,粉丝进进出出很频繁,这也就意味着一旦社群的“味道”有了变化,粉丝就可能离你而去。

老高皇冠俱乐部从不做第三方广告,朋友圈也非常干净,不是因为不想挣钱。而是俱乐部的味道变了,会员的体验变坏了,社群也就完了。社群运营,满意是合格,惊喜才是成功。



所以变现必须是在有了足够数量的忠诚粉丝的前提下才能考虑变现,此时的试错成本才是能承受的。

2、用于变现的产品服务必须与社群特质高相关,最好能内嵌到社群运营活动中

社群不是卖货平台,即使提供产品服务,其核心竞争力也是粉丝对社群的认可,而不是产品服务本身。如果单纯卖货,把和粉丝的关系变成买卖关系、利益关系,这是对社群体验的伤害。

一个健身社群向粉丝推荐哑铃、握力器是合适的、自然的,要是推荐卫生用品就太奇怪了,效果也不会太好。

3、搭上信任背书,必须保证产品服务的质量

天迈为什么一定要打假,因为假货是对天猫这个品牌价值的伤害,会减弱消费者对天猫平台的信任。社群也是一样的,你提供产品服务,就是在用自己的信任背书,为了蝇头小利伤害自己的核心资产,那就有点傻了。

4、产品服务必须是高溢价的

社群千万千万不能物美价廉,格调太低可不行。人们需要的往往不是产品本身,而是产品所处的场景,以及场景中所寄托的感情。你要做的是用体验消除粉丝的价格敏感,而非跟零售商竞争。

我做老高皇冠俱乐部,凭什么会费能从5000一路涨到10000,涨到58000?想要加入的还越来越多,现在已经快600位年销售额3千万以上的优质会员了?因为俱乐部的服务是高溢价的,因为俱乐部的“味道”会员们是认可的。

移动互联时代,生活开始网格化,变的由一个个互相隔离、特点各异的圈子组成。吸粉、活粉、变现三步走,把握场景构建这个核心,才能掘金社群。

如果你想要知道一个成功运营是如何运作的,老高皇冠俱乐部开年例会会在3月30日在上海举办,到时众多电商老板、创业新锐、阿里小二都会来到皇冠俱乐部这个大家庭。你亲眼见识下,就知道好的社群是怎么样的了。

文/@老高电商圈子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